中國書法報對話邵秉仁先生!
邵秉仁,1945年12月生,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第五屆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力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特邀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書法教授,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
出版有《詩文書法集》《邵秉仁書〈岳陽樓記〉》《邵秉仁詩稿》《邵秉仁談書法與傳統文化》。同時《光明日報》《人民日報》《中國書法報》《書法導報》《中國書法》等報刊都曾對其作專題介紹。
時 間:2018年5月4日
地 點:北京
對話人:邵秉仁 李世俊
李世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增進文化自信和價值認同的重要來源和豐厚滋養。您怎么看待傳統文化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邵秉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一個民族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民族,首先要有文化作為根基。如果沒有文化,充其量是一個種群,很難形成一個民族。5000年來,中華文明始終保持著一種完整的狀態,沒有斷裂過,就是益于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許多思想值得我們借鑒。比如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等等。從思想層面來講,儒家文化應該說是凝聚中華民族長久不衰的一個最核心的思想流派。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的2000多年里,中國一直把儒家文化思想作為中華民族的主導思想。儒家文化中的許多思想精髓決定了我們中華民族能夠幾千年保持相對的穩定,不出現大的社會分裂。當然,儒家文化有精髓,也有糟粕,我們要繼承的是精髓的東西,是能夠凝聚民族、激勵人民群眾、有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東西。同時在繼承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創新,在堅持我們自己傳統文化的同時,要借鑒西方先進文化的一些精髓,這樣融中西為一體,才能打造出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這點我想現在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共識了。
李世俊: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文化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靈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五位一體”戰略發展的主線。請您談談如何借助“一帶一路”的東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海外。
邵秉仁:“一帶一路”之所以能夠為各個國家達成共識,我想根本一點就在于這一倡議抓住了“人類共同命運”這樣一個主題。今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實際上是繼承了中國歷史上的優秀傳統,也就是古代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也體現在文化層面。通過“一帶一路”倡議這樣一種方式能夠有效打通各個國家的經濟、文化乃至社會的交流。當今的世界是多元化的,在這樣一個世界當中,如何能夠在各國之間形成共識、互相包容、互相借鑒,從而促進在經濟上的互相聯系,這個必須找到一個共同點,而文化的交流就能夠成為一個突破口。
“一帶一路”的提出既是當今國際合作發展過程一個里程碑式的思路,同時也為我們保留和傳承傳統文化提供了非常好的路徑。因為文化是相互融合的,特別是中國的傳統核心思想——儒家文化講求包容、講求共同發展的理念。這樣一種文化需要各國的互相理解和支持。國家的政治制度可以不同,但是文化卻有相通的地方,這種文化的相通,恰恰是各個國家進行經濟上往來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橋梁。我們借“一帶一路”也可以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出去。
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悠久的文化傳統,這種傳統如何使各個國家都能夠受益,需要我們做很多工作,不是簡單的輸出,這是一個漸進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的傳統文化當中,最核心的東西就是包容、平等、民主等思想,這些是人類構建命運共同體不可或缺的思想。這些思想通過我們的宣傳工作以及各個國家和我們的交往,能夠逐漸地形成一種各個國家都認同的文化思想,從而讓世界接受我們的文化。另外這里必須注意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常說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輸出的東西必須是我們自己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形成的一種傳統。這個東西要符合各個國家和人類的共同的期望、共同的價值,這樣才能在世界上有效地傳播我們的傳統文化。
李世俊: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工作者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作為傳統文化的承載者,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應該承擔起怎樣的社會責任?
邵秉仁:中華民族的復興,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復興,還包括文化的復興。在十九大報告當中,已經很明確地對文藝工作者在文化復興當中的責任提出了要求。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應該按照十九大的精神來要求自己。
首先文藝工作者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衛者,要堅守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同時也要做有力的傳播者。因為相對來說,文藝工作者在社會的名聲比較大,他的影響要遠遠高于一個普通百姓的影響,能夠起到引領或者示范作用,這是我們當代藝術家的責任和擔當,在這個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去做。當一個社會在思想文化道德方面出現某些偏差的時候,如何運用主流的思想,去引領大家矯正這些偏差,是文藝工作者應該要做的。
就拿書法來講,應該說長期以來我們在書法上取得了很多成績,這一點不可否認,“筆墨當隨時代”,在新時代我們也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書法家和書法作品,但就總體而言,我認為中國書法目前遠遠沒有達到歷史的高峰。所以說首先就是一個繼承的問題,如何把書法這種能夠代表傳統文化精髓的藝術傳承下去,這是首先要做的。沒有傳承,就沒有創新,創新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的創新,而絕不是搞無本之木、無水之源,書法首先要繼承傳統,在這個基礎上,再根據時代的要求來進行創新。
作為一名書法家,在創新的過程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底線就是不能脫離漢字。離開漢字的書寫,所謂線條藝術也好、構成藝術也好,等等,都不叫書法,這些可以作為其他的形式出現,但是不能把它當作書法。我也注意到書法界有一些人在不斷地探索,應該說這種精神可以理解。但是不能越過底線,這樣做一是打破了中國人傳統的審美價值觀。第二個就是使我們以漢字為基礎的書法的本質被破壞了,這個是不應該提倡的。
李世俊:現在全國有各種不同的展覽,也出現了適應展廳時代的“展覽體”,對此您怎么看?
邵秉仁:從我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藝術方針角度來看,我認為對書法在新的時代進行有益的探索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這種探索過程當中脫離了漢字,違背了中國人傳統的審美價值取向,這就不可取了。中國人的傳統價值取向、審美價值取向來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在審美上要求中和之美,不激不厲,這幾千年來形成的審美價值取向,不能被顛覆,也不能去挑戰。
到了當代以后,由于展覽的出現,要追求一種視覺效果,所謂的“展覽體”就應運而生,從藝術上講這是符合當代審美取向的,也有其合理的方面。
但是過度地去追求沖擊力、追求展覽的視覺效果,會在一定程度上誤導書法創作的方向。我們的書法作品既要有視覺的效果,同時也要有審美的價值,這才是我們所需要的。展覽單純從感官的角度,作品越寫越大,越寫越張狂,甚至脫離漢字本身,去任意肢解漢字,這樣把我們傳統精華的東西完全給破壞掉了,容易誤導觀眾。
李世俊:從2009年以來您一直在呼吁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漢字書寫能力,且將此作為建議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案。這項建議到目前為止實行情況如何?還存在哪些困難?
邵秉仁:我當時作為第一提案人,聯系了40余位科技界政協委員,共同提出這個提案,引起了全國政協的重視,后轉交給國務院辦理。第二年由教育部正式發文要求中小學要加強書法教育,在教學大綱的編寫、課程的設置方面要增加書法的內容。我覺得這僅僅是第一步。國家教育機構將這件事作為正式文件頒布了,但不等于最后落實。現在的情況應該說由于教育部的要求,各個地方的教育機構、學校也在努力去做,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認為也是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缺少合格的高質量的教材。這個教材不是我們過去學書法時使用的簡單描紅的那種教材,而是要適應當代中小學生的接受能力,能提高他們的興趣,包含多媒體教學形式在內的教材,這樣的教材現在是沒有的。第二個問題是缺乏教師。盡管全國很多高等院校都設立了書法專業,但是畢業出來的學生幾乎很少有從事書法教育的。有的學校從社會上選一些教師教書法,但是這些老師往往并不懂得教育學的規律。教學的老師不一定是書法家,書法家不一定會教學,這是一個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
要發展書法教育,必須編寫出合格的教材。現在我正在組織策劃,試圖編寫這樣一套教材,包括幼兒到中小學,一直到成年人的書法教學的課件,這個課件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的書法課程,還包括動畫,更主要的是涵蓋了書法背后的文化內涵。比如教小孩一個字,從而引發出一首詩、一個故事、一段歷史,這樣能夠通過書法的教育來學習文化,增加中小學生對文化的認知,提升他們的文化自信。
我們的目標,首先應該是提高中小學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是從宏觀上提升學生漢字識讀和書寫能力這個角度切入的,而絕不是教孩子今后都成為書法家,那是兩個概念。培養書法家是長期的功夫,必須是積累了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后才能夠做成的,急了不行
李世俊:您對傳統文化非常酷愛也很有研究,您在書法創作中有很多自作詩文,您也曾說過“書法不是書字是書文化”。請您談談字外功對書家理解書法藝術內涵與表現書法藝術的本質有哪些影響?
邵秉仁:構成書法家的主要因素是文化底蘊,而不僅是寫字的好壞。寫字只是一種表象,背后需要有文化、歷史、社會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去支撐它,沒有起碼的文化修養,成不了書法家。首先書法是一個表象的東西,是一種外化的東西,它是通過書寫來表現文化內涵的一種藝術,支撐書法的最本質、核心的東西,就是它背后的修養和文化底蘊,這個東西對于一個書法家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而且也是最根本的。
歷史上那些知名的書法大家,沒有一個不是學問高深的文人。那么同樣,今天我們學寫字、寫書法,也要涵養自己的文化底蘊,至少我們要具備文學、歷史、美學這幾個方面的修養。在這幾個方面之外,再加上政治、經濟、社會,包括自然科學方面的素養就更如虎添翼。因為學問越深,文化底蘊才能越厚重。而這種厚重的文化底蘊,能夠自然而然地通過書家的字表現出來,能夠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一個人的氣質,即所謂“氣質變化,學問深時”。
李世俊: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隨著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文化安全問題受到廣泛關注。我們也能夠感受到,西方文化通過飲食、節日等在不斷地向中國滲透。您這些年也很關注文化安全的問題,請您談談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西方文化帶來的沖擊。
邵秉仁:我一直認為文化安全與國防安全、經濟安全是同等重要的,是構成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如果真正能夠自強自立,一個國家要想強大,必須有強大的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再三強調,要增強文化自信,要守住自己的文化,同時也要借鑒其他先進的文化。但是要想做到這些,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第一,我們要守住自己的文化根基,要有這種自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把自己民族優秀的東西能夠守住,那我們的根基就牢了。第二,要有傳承,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這些精華,要找到一個很好的傳承渠道。第三,不僅我們自己要將優秀傳統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而且要把我們的文化理念、文化思想、藝術形式傳播給世界,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我們在國外建立了幾百所甚至上千所孔子學院,我們的文藝作品也經常到國外去巡演、巡展,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通過更多的渠道來讓中國的文化走向世界。我覺得通過這幾個方面的努力,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做扎扎實實的工作,經過幾代人努力,就會使我們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來自中國書法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