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見到的任何東西都有一定的發展周期,印章作為書法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有著它自己的發展周期。作為一個書法培訓機構這些歷史肯定是要給學生普及的,今天我們一起分享的就是這篇印章的濫觴期的發展。
印是何時產生的,是如何產生的,歷代一直眾說紛紜。既有元吾丘衍在《學古編·三十五舉》中“三代無印”的觀點,也有認為璽印產生于上古的傳說,如在漢代的緯書《春秋運斗樞》中說:“黃帝時,黃龍負圖,中有璽者,文日‘天王符璽’。”《春秋合誠圖》說得更有聲有色:“堯坐舟中與太尉舜臨觀,鳳凰負圖授堯,圖以赤玉為匣,長三尺八寸,厚三寸,黃玉檢,白玉繩,封兩端,其章日‘天赤帝符璽’。”這是最早有關印章起源的文獻記載。但毫無疑問,將印章的起源歸于神靈的賜予是荒謬的。
從傳世和考古發掘來看,戰國時期璽印的使用就已經十分頻繁、普遍。羅福頤《古璽匯編》收錄戰國古璽達到5708方,再加上流散、毀壞和未及發現者,其數量當遠不僅此。考慮到戰國古璽興盛之前,應該有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也就是說,印章的起源還應更早。《后漢書-祭祀志》中稱“自五帝始有書契。至于三王,俗化肜文,作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唐代杜佑在《通典》中也稱:“三代之制,人臣皆以璽玉為印,龍虎為鈕。”但將印章的起源籠統地定在夏、商、周三代,過于寬泛。那么,印章是起源于春秋?還是西周、殷商,抑或更早?筆者認為,確定印章的起源,應該首先明確什么是印章?印章的功用有哪些?印章產生的前提條件有哪些?然后再依據文獻、考古上的資料予以驗證是否符合上述條件,從而得出一個相對可靠的結論。
印章從形態上看,應包括印鈕、印體、印面三個部分。印鈕用于穿孔系帶或拿捏把柄,早期一般多呈半環形或柱形,印體早期一般較矮,印面用于鑄或刻畫符號、圖形、文字,代表了印章的使用功能,其形狀一般以方形為主,大小一般在古代的方寸之間(2~3厘米)。
印章從材料上看,應是某種堅實材料所制成的實體,早期應以銅、陶為主。
印章從使用方式上看,應是抑壓于泥、錘擊或烙印于質地較硬的對象上。
印章的主要作用是復制印面上特定的符號、圖形和文字,印章的其他社會功能都是在此基礎上的擴展,原始的印章也應具備上述形態、材料、使用方式三個方面的特點,我們再據此來看中國古代有無符合上述條件的印章。
許多學者在研究中國印章的起源時都會提及新石器時代的陶拍,這是用于在陶器上拍打、壓抑紋飾的工具,作用是使陶質致密、美觀,其花紋也可能具有部族間的區別意義。陶拍一般較大,印面形狀也多非方形,有些印面甚至還呈凸面,鈕把主要是手握式,在形態上與印章有些差別,但基本形式和使用方式是相同的,都是用于壓抑。稱陶拍是印章的雛形略顯勉強,但稱印章的起源與陶拍在形式和使用原理上存在著某種關系卻并非毫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