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我們根據唐代的各種臨摹本,從行距不等和行軸線的移挪幅度來看,不像是有界欄的,但到底怎樣,史不足征了。唐代賀知章的《孝經》是有烏絲欄的,敦煌遺書中隋唐時代的詩文作品,有許多都是有烏絲欄的。
除此之外,唐人寫紙質手卷,喜歡折疊行列,其實也是隱形的烏絲欄卷面二例如孫過庭《書譜》,日本書法家根據筆畫寫在折疊線上忽然變粗的現象,復制出了折疊的行距和行數。懷素的《小草千字文》,行距很寬,寬度大致相等,每行字排列得整整齊齊,估計也是有折疊的。總之.晉唐時代的手卷作品,不管有沒有烏絲欄,因為是文本式的,為了便于閱讀,書寫者心中的界欄意識都很濃重。
宋以后,出現了掛軸幅式.作品全部打開,所有造形元素同時進入觀者的視域.整體表現變得重要起來,創作開始重視章法,強調上下左右字之間和上下行之間的變化。這種關注整體章法變化的創作方法影響到手卷,逐漸拋棄了烏絲欄形式,否定了折疊方法,使手卷在創作上更加自由,風格上更加多樣,出現了蓬勃發展的繁榮局面。
綜上所述,傳統手卷經歷了簡札、繒帛和紙張三種材質的變化,到晉代走向成熟,此后,又經歷了從烏絲欄卷面向空白卷面的發展。最終成為中國書法史上流行年代最早和流行時間最長的書法幅式,產生出許多名家,積累了無數名作。其中,最有名的是王羲之,他的作品深受唐太宗推崇,被譽為“盡善盡美。”唐太宗不僅自己規規模擬,而且還大量摹揭,分贈近王諸臣,讓大家學習臨摹。再后來,王羲之作品又深受宋太宗推崇。宋太宗將內府所藏歷代名家的作品匯刻成《淳化閣帖》十卷,其中王羲之作品160件,王獻之作品74件,編成五卷,占總數的一半。這樣的刻帖以后被各種官方機構和民間藏家所仿效,內容不斷有所增刪,甚至全部新刻,宋《絳帖》、《大觀帖》、《汝帖》,明《真賞齋帖》、《停云館帖》、《戲鴻堂帖》等等。所有刻帖因為版式原因,幾乎都是手卷作品,它們復印方便,流傳極廣。宋以后,人們學習書法一般都從刻帖人手,蔚成風氣,最終形成了中國書法史上最大的風格流派——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