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培訓中對于小楷的書寫,最要講究筆力,筆力充沛,沉勁入骨,才能給人以一種沉著端莊,精神內斂的形質之美,清傅山《霜紅龕集》中謂:“作小楷須用大力柱紙著筆,如以千斤鐵杖柱地,若謂小字無須重力,可以飄忽點綴而就,便于此技說夢。”
試觀晉顧愷之人物畫上的小楷題字,筆力沉厚,字勢俊美,絕無飄忽之態。筆力并不是一種劍撥弩張,崛強剛狠的蠻力,而是作者十分成功地駕馭和控制一枝毛筆的能力。通過這種能力,說明他在筆墨技巧上已達到了一種心手相忘的圓熟境界。當一個書家一旦達到這種境界時,在他書寫的一點一畫之中,凝聚了一種富有生命的力量,并流露出作者的內心情感,從而體現出作者的功力和學養。因此,歷代書家無不以力作為藝術創作的物質基礎,去追求更深刻更雋永的風格之美。
力在書法中不外乎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剛勁之力,謂之骨力;另一種是含忍之力,謂之筋力。筋是附著在骨骼上的肌鍵,它具有剛中帶柔的特點,因此,歷代書家認為筋力要比骨力高出一籌,所謂多力豐筋者勝就是這個道理。
骨力在書法術語中謂之勁,筋力謂之遒,勁出于方筆折法,遒出于圓筆篆法。
剛勁之力,為壯美之書,其用筆挺拔、峻利、結實、豐厚,鋒芒外露,骨氣雄強,能給人以一種沉雄潑辣,痛快淋漓的藝術感受;柔和之力,為優美之書,其用筆凝練、婀娜、輕靈、圓渾,筋骨內含,蘊藉含蓄,能給人以一種渾穆雅逸,平和簡靜的藝術感受。
初學小楷,當先講骨力,務求挺拔,每字皆須骨氣雄強,及到沉勁入骨,方可入柔和之門。剛極乃柔,則百煉精鋼化作繞指柔,雖柔卻極剛。元趙孟頫的小楷《汲黯傳》點畫沉勁挺拔,結字于規矩中富有變化,又為墨跡,是初學者的極好范本。王羲之的小楷,剛柔相濟,平和簡靜,最為難學,若不能沉勁,但求柔美,未有不滑入佻巧一路。
書寫小楷,用筆貴于沉著。所謂沉著,即用筆精到,點畫妥貼,渾深而不墜佻,從容而不草率,力透紙背,筆無游移,處處能留得住筆,壓得住紙,使其點畫如刻成,結構如鑄就。古人作小楷,無不腳踏實地,以沉著為本。此不僅關系到用筆,亦關系到一個人的品格精神。
用筆要沉著,點畫又貴乎靈動。所謂靈動即靜中有動,筆筆有開合、有起承、有轉合、有生發,則筆筆有活趣,筆筆提得起,兜得轉,則字字有爽然飛動之態。試觀米芾小楷《皇太后挽詞》便知古人小楷其血脈極細處而富有筆意,其中偶然不經意帶出一根牽絲或偶爾于發筆處露出的一毫鋒芒,泄露出用筆的靈動之趣,能給人以一氣呵成的藝術感受。
小楷用筆,畫之中段,又貴于結實。所謂結實,即提筆中鋒,沉著有力,豐而不怯,實而不空,自然氣格高古,筆力沉勁,晉人小楷,畫之中段兼用篆法,無甚粗細之強烈變化,顯得十分圓渾豐美。
小楷用筆,貴于沉靜。要達到簡靜,就必須態度要平和,風度要瀟灑,格調要淡雅,筆調要自然。清曾國藩《曾文正公日記》中說:“作書之道,寓沉雄于靜穆之中,乃有深味。”這是一種虛和之力,于古勁之中得沖和淡穆之致,是小楷中高尚境界。晉人小楷,其得力處,全在一個靜字,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拋棄功利的得失,脫盡縱橫的習氣,大凡樸厚醇雅之作,皆由性情學養中出。初學之際,以姿媚為尚,及至絢爛之極,愈老愈熟,復歸于平淡,平中寓奇,十分耐人尋味。平淡的小楷最難學,其原因就在于平淡與與浮淺只有毫厘之差,故這種小楷不適宜于初學者。試觀唐人《臨王羲之東方朔畫像贊》墨跡,古淡真醇,不著一點色相,神恬氣靜,不事一毫雕琢,似正非正,似奇非奇,有意無意之間,乃有一種極其微妙的境界。把玩之際,令人平矜釋躁,賞玩之余,使人味之無窮。正是這種境界,才形成了晉人小楷以韻相勝,以和相標的時代風格,被后人所寶愛,其道理亦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