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培訓你學的到不到位相信是很多書法學習者想要知道的,但是鑒定書法培訓的好與壞又有很多種說法,今天我們分享的這8點不管你是自學還是培訓機構學書法都可以按照這8點對比看一下,相信你就會對自己的書法學習之路有一定的認知。
一、勿亂寫,書法理論是核心指導
學書大致可以分為理論學習和實踐(臨習)學習兩個方面。我們知道,理論是從實踐中總結或提煉出來的。正確的理論往往揭示著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是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正確的書法理論是成功書法學習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每個致力于學書的人都應該掌握這一“認識論”和“方法論”。
學習書法理論和進行書法實踐的關系是“知” 和“行”的關系。知就是“認知”,就是“有正確的導向”。這個“知”越多越全面,“行”就越自覺,越對路,越有把握早日達到目標。因此將書法理論作為書法實踐的指導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所謂書法理論,從另一個角度說,實是前人的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不學前人經驗,就有可能事倍功半;不吸取前人教訓,就有可能重蹈失敗舊轍。所以善于學書的人,決不盲目實踐,必然要以理論為指導,以前賢經驗和教訓為借鑒,努力找到一條適合自己走的光明大道,從而提高效率,減少失敗,簡化和優化學習過程。
理論是自學者的“老師”,尋找正確的理論是尋找“優秀的老師”。有了“老師”并不等于一定有勝利的保證,只有有了“優秀的老師”才有成功的把握。所以,我們還要善于區別哪是可取的“正確理論”,哪是不可取的“錯誤理論”,決不能夠掉以輕心。
二、勿走偏門,臨帖是唯一捷徑
臨帖是學書之路的起點,是書法入門的捷徑。歷代書家都很重視臨帖。
王鐸說:“學書不參通古碑書法,終不古,為俗筆也。”宋曹說:“必以古人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也。”馬一浮說:“學書須是無一筆無來歷,方能入雅。”古人法帖多為歷史篩選留下的書法范本,記錄著前人用筆、結體、布局(章法)等法則和藝術思想以及藝術表達的成功經驗。通過對它的心追手摹,減少自己的摸索和彎路,最直接地最快地找到書法藝術的真諦和奧秘。臨帖實是入門的一條捷徑。
不過,歷代的碑帖繁多,而且還在繼續發現和接連出版。這眾多的碑帖,因書寫者的藝術能力高低不齊或書寫的目的不同,雖然都有價值,但品位不等。有的不能作為“法書”,甚至,不值得效法。所以還要審慎選帖。“選帖”如“擇師”,古人有“取法乎上”的教導,我們不能隨便跟從,更不能拜倒在劣書、怪書、病書、俗書者的腳下。
三、勿虛空,實用是大前提
書法,具有鮮明的藝術性和廣泛的使用性。只要漢字和漢語存在,它就無法成為獨立于之外的純觀賞的藝術。自古以來的書法作品,都是寫漢字和寫文辭的。這種以漢字為造型之象和以文辭為書寫內容的藝術,原本是以漢字實用為第一功用的,或說是以漢字實用為前提的。
這就說明,對待書法不能僅僅考慮藝術欣賞的一面,還要兼顧到漢字實用的一面。學習書法要老老實實地寫漢字,既要把漢字寫正確,又要將語言寫通順(當然還有更高的要求),起碼要讓人家認清和看懂,因為這是藝術語言與藝術表達的基礎。若能兼善字美文美更好。相反,學習書法不寫漢字,不寫文辭(詩、文等等),想完全脫離漢字與實用,理同想當醫生卻不愿學診斷,不愿學藥理一樣,勢必會丟掉根本。
況且,我們學習書法藝術,并非僅僅要去當個藝術家(也不可能所有學習書法的人都成為藝術家)。更多的目的是要學好和用好中國的漢字,提高對漢字的藝術書寫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從而優化和改善對漢字的日常使用效果。即使是書家的書寫,也不全是為了創造藝術品,比較多的時候還是一般使用性書寫。書法藝術要想更好地抒情達性,缺少了兼有漢字實用的品質(前提),就缺少了作者思想的內涵和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信息,其生命力也必然受到影響。
四、楷書入門最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