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今河南省開封市圉鎮)人。 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為司徒掾屬,任河平長、郎中、議郎等職,曾參與續寫《東觀漢記》及刻印熹平石經。后因罪被流放朔方,幾經周折,避難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權時,強召蔡邕為祭酒。三日之內,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侍中、左中郎將等職,封高陽鄉侯,世稱“蔡中郎”。董卓被誅殺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嘆而被下獄,不久便死于獄中,年六十。
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除通經史、善辭賦之外,又精于書法,擅篆、隸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所創“飛白”書體,對后世影響甚大。唐張懷瓘《書斷》評蔡邕飛白書“妙有絕倫,動合神功”。他生平藏書多至萬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有文集二十卷,早佚。明人張溥輯有《蔡中郎集》,《全后漢文》對其著作也多有收錄。
在史書的記載中,蔡邕這個人極其孝順,老母病重,臥床三年。他衣不解帶,在床前照顧。有的記載說他為了照顧有病的母親,連續七十天沒睡覺。
這肯定是夸張,七天不睡覺這人就完了,而且睡覺這個東西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飯你可以不吃,水你可以不喝,但困急眼了,不由自主地就會睡著。所以七十天不睡是不可能的,但睡不好是肯定的。
在專業領域,蔡邕幾乎是全才。文學方面,他是詞賦名家,代表作為《述行賦》。蔡邕就領銜對六經進行了校訂,然后把校訂完的標準本刻在石碑上,做為所有讀書人的范本,這個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經”。蔡邕在音樂方面還有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