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培訓行業我們常聽說,學習書法不難,但要想把書法寫好很難。到底難在什么地方?這得從書法的書寫特點來分析。做書法培訓的人都知道,書法是瞬間表現的藝術,一件書法作品可以在瞬間完成的,在這瞬間里的一招一式要表現出“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技術、思想和意境。另外,書法還是不可以重復的藝術,一件作品一個樣,沒有絕對一模一樣的作品。書法還是一個遺憾的藝術,如果一個字甚至一個筆劃寫壞了,大大影響書法的質量。因此,書法的不可涂改性決定了書法的難度。俗話說:“字是黑狗,越描越丑”就是這個道理。
優秀的書法作品,字里行間透露出嫻熟的筆法、漂亮的結構和完美的章法,以及深遠的意境。因此,要使書法水平達到一定的高度是很難的,其難主要解決以下六個難點:難在用筆,難在結構,難在墨法,難在章法,難在意境,難在統一。能否突破這六個難點,是寫好書法的關鍵。
一、難在用筆
王羲之在《書論》中說:“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這里的“遲急”、“曲直”、“藏出”、“起伏”說的都是在用筆過程中行筆的變化。“遲急”是說行筆速度節奏的變化,“曲直”是說行筆運動軌跡的變化,“藏出”是說起筆、收筆的變化,“起伏”是說行筆過程中提、按的變化。這些都是用筆的要點,而且不同的行筆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藝術效果。通常情況下,“遲”表現“沉著”,“急”表現“得勢”;“曲”表現“多姿”,“直”表現“剛勁”;“藏”表現“渾成”,“出”表現“爽利”;“起”表現“靈動”,“伏”表現“穩重”。然而,這些又都不是絕對的,更不能機械地、程式化地應用。不同情況,不同對待。一味的“遲”容易板滯,缺乏精神;一味的“急”容易浮滑,缺乏沉穩;一味的“曲”容易眉俗,缺乏力度;一味的“直”容易僵硬,缺乏柔和;一味的“藏鋒”,容易死氣,缺乏生機;一味的“出鋒”,容易尖刻,缺乏內涵;一味的“起”,容易浮漂,缺乏沉穩;一味的“伏”,容易僵化,缺乏輕佻。這里的“十”、“五”我們應該把它視為辨證關系,而不是絕對的量化標準,更不能把“十遲五急”作為每字的處理方法,否則將會弄巧成拙。因此,我們要將這些相互對立的元素組成一個和諧的矛盾統一體,使其書法線條豐富多彩,變化無窮。一句話,學會了用筆就等于學會了走路,只有能熟練地駕御毛筆,才能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想寫到那里就寫到那里。
二、難在結構
王羲之在(題 衛夫人《筆陳圖》后)說:“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這里的平直、相似、算子、方整、齊平,從不同的角度說明了只有雷同,沒有變化的字不是書法。那書法是什么呢?書法是藝術,在書法中處處都要表現藝術。從形態上講究對比、變化,從內涵上講究神采、韻味。故對比、變化是書法的根,神采、韻味是書法的魂。蔡邕在《九勢》中說:“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合勢背。” 書法要求筆畫搭配適宜、使轉有情。線條決定質量,結構決定形態,韻味決定神采。就像廚師做菜首先講究菜的質量,然后做成“形”、“色”俱佳、具有藝術品位的菜,一是能吸引食客的眼球,二是能增加食欲,看著就想“吃”。“吃”是廚師做菜的核心內容,要把菜做的很有味道,酸、甜、麻、辣、鮮、香,我們要什么,有什么,回味無窮,吃了就忘不了能得到很好的享受。書法也是如此,其形在外,味在內,形可視,味可品,做到形似不難,要做到神似,有味道就不那么容易,二者皆佳者,可謂形神兼備也。
三、難在墨法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述書下》云:“畫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 ”墨法在書法中占著重要的地位,善于用墨,是書家一生不斷的追求。素有“惜墨如金”的當代草圣林散之,用墨講究、變化無窮。“潑墨似水”的清代神筆王鐸,用墨大膽、痛快沉著,把筆墨“濃、淡、干、濕、燥”的豐富變化演繹地淋漓盡致。宋姜夔《續書譜·用墨》說的更為詳細:“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知也。”這說明不同的字體對墨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合理的用墨能使字體增彩。書法中的“濃淡”、“干濕”、“燥韻”的一切變化都在自然形成之中。一味增多,過激都可以引起不良反應。如用墨不可過淡,淡則灰,灰則傷神;不可過濃,濃則滯,滯則不暢(筆);不可過干,干則枯,枯則無華;不可過濕,濕則溢,溢則無韻;不可過燥,燥則焦,焦則狼藉。否則,就會失去天真。我理解的用墨很簡單,如同吃飯一樣,吃——消化——再吃——再消化,也即蘸墨——書寫——再蘸墨——再書寫。